霓虹行记 | 宇治 —— 吃茶去
有些人问为什么叫“霓虹行记”
“日本”在日语中发音就是“にほん”nihon,很像中文的“霓虹”读音,所以很多人就称日本为“霓虹国”。其实,古来中国对日本的称呼就非常多,典型的有东瀛、扶桑、倭国等等。
京都通往奈良的路上就会路过宇治,在平安时代这里是贵族的“别墅区”,《源氏物语》情节基本都是在这里展开的。
从JR宇治站出来,在宇治川边就能看到紫式部的塑像。往平等院的方向走,穿过大大的“鸟居”,就会路过一条“平等院表参道”,两边都是卖旅游纪念品的地方,最多的还是闻名世界的宇治抹茶。来日本疯狂扫货的国人,除了化妆品和电器外,有些会带点吃的送人,“和果子”和“抹茶”就是必备品了。
《指月录》记载了一桩公案:
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处,
师问:“新近曾到此间么?”
曰:“曾到。”
师曰:“吃茶去。”
又问僧。僧曰:“不曾到。”
师曰:“吃茶去。”
后院主问曰:“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去,不曾到也云吃茶去?”
师召院主,主应诺。
师曰:“吃茶去。”
禅宗的公案充满了禅机,不是普通人能参透的。但“吃茶去”就很有意思,现代人都说喝茶,有档次的说品茶,绝不会有人说吃茶的。《红楼梦》里,妙玉就教导宝玉:“一杯为品,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,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。”所谓禅茶一味的生活,更是很多都市白领小资对佛法唯一的理解了——盘盘腿、喝喝茶、聊聊佛。
其实,古代的茶,还真是吃的。
最早茶叶就跟现在的香叶、八角、桂皮的作用差不多,捣鼓捣鼓碎了,加点盐煮一煮吃。现在客家还有擂茶饭,大概就是这个套路延续下来的。直到陆羽写了《茶经》,茶才从食材中独立出来,从加料的羹煮发展到清茶的烹煮。法门寺地宫曾出土了一套唐僖宗的御用茶具,里面已经很简化了,但还是把茶碾碎加盐来煮的。我在洛阳“天之堂”也看过一套。
抹茶,其实就是碾碎了的茶。日本人发明了新的吃法,中国人是碾碎煮好了吃,日本人是碾碎了抹在食材上吃,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。
【我在宇治吃的抹茶冰激凌】
日本虽然在镰仓时代就有荣西入宋传回禅茶,但真正形成日本的茶道,还要等到日本战国时代的千利休。千利休改革了传统的茶室,创立了“和、敬、清、寂”的茶道。当然,同时代还有茶道绝世高手,不过只有千利休走到了权力的中心,是信长、秀吉的茶头。
中国的茶叶传入日本,形成了日本的茶道,传入英国形成了贵族下午茶的习惯,而在中国变成了过节送礼的佳品。文化的内涵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沉淀,而文化的破灭只需要几十年。
佛教何尝不是如此。现在再说“吃茶去”已经没人能开悟了。
走过“表参道”就是平等院了,这里被称为极乐世界,是念“南无阿弥陀佛”的。(本文作者:水无月)